孙瑞祥教授在“首届加拿大华语有声语言艺术教育座谈会”上的演讲

体现“在地性”,形成“演说中国”的加拿大特色
——孙瑞祥教授在“首届加拿大华语有声语言艺术教育座谈会”上的演讲
孙瑞祥教授
题记:加东时间2023年7月7日晚,“首届加拿大华语(中文)有声语言艺术教育座谈会”在多伦多音乐学院成功举行。本次座谈会由多伦多音乐学院影视传媒系主办,来自国内外从事华语(中文)有声语言艺术教育的专家学者、多伦多著名文化艺术团体负责人、资深媒体人等3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。本次座谈会以“演说中国—全国青少年演讲与朗诵艺术展示活动” 落地多伦多为契机,共同探讨华语有声语言艺术教育在加拿大的推广和发展。“演说中国”首创于2018年,今年是第六届,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。

座谈会现场
孙瑞祥教授应邀在座谈会上发表演讲,题目是:体现“在地性”,形成“演说中国”的加拿大特色。演讲提纲如下:
各位朋友好。非常荣幸受邀参加“首届加拿大华语有声语言艺术教育座谈会”,并作为多伦多音乐学院影视传媒系的共同代表接受“演说中国”主办方颁发的“授权书”,这意味着“演说中国”项目正式落地多伦多,可喜可贺。
我对有声语言教育有着亲身经历和粗浅的研究。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我就在供职的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、新闻系开设“演讲与口才”选修课程,并于1990年出版了《语言的魔力》一书。天津师大也是全国最早(1994年)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之一,我为这个专业也开设过相关课程。
我是研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,我有一个感觉,东西方文化在有声语言(口语传播)方面存在某种观念上的差异。从历史上看,西人比较重视演讲术,这与他们的竞选文化不无关系,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《修辞学》,就是最早系统研究演讲理论的著作。东方文化崇尚内敛,不事张扬,把“讷于言而敏于行”视为做人标准,孔夫子甚至说“巧言令色鲜矣仁”。在生活中,能说会道往往被认为是华而不实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口语训练的积极体验。
有声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,华语有声语言艺术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培养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。刚刚颁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》第四十四条明确提出:国家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推动世界更好了解和认识中国,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。“演说中国”落地北美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,增进加中文化互赏、互鉴、互融。
“演说中国”今年是第六届,也是首次落地多伦多。如何对接“演说中国”,如何以此为契机在加拿大推广华语有声语言艺术教育,这是一个新课题。我认为要做好“演说中国”在加国的宣传和推广,就要体现“在地性”,强调“语境化”,内容上以演说海外华人华侨的家国情怀和励志故事为抓手,围绕移民国家、多元文化社会和华裔青少年这几个关键词做文章,形成“演说中国”的加拿大特色。
“演说中国”主办方代表颁发“授权书”
座谈会现场
孙瑞祥Jack Sun简介:新闻学教授、文学博士,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。原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。加拿大传奇文化传媒网总编辑,多伦多音乐学院影视传媒系特聘教授。加拿大观察、北美瞭望、瑞祥视界、瑞祥文创工作室创办人。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高级顾问, “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70周年白金禧勋章”获得者。
更多精彩资讯 请扫码关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