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而思,思方识

供稿:Tommy
这是农历新年过后《高“谭”阔论》。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进入了三月时节。尽管目前多伦多的天气依然时有反复,然而不可否认春天这在慢慢的像我们走来,我们也终于进入了节省天光的夏令时的半年。我也希望春天将会尽快来到我们身边,大家可以尽快享受到加拿大美丽的暖季。
这一期的《高“谭”阔论》我希望跟大家聊一下“见识”这一话题。我们常常称赞他人“有见识”来形容一个人有想法,见多识广。所以也许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语。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?这一期我想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。
“见”顾名思义就是看见。人有五感,色声香味触。视觉是讯息传讯到大脑最快,最直接的感官,因此我们常常会依赖视觉作为我们的第一认知收集。我们也常常认为“眼见为实”,的去相信我们所看到的一切。
“识”,是“识别”,是“认识”,是“知识”。“识”是过程它是识别事物,继而去认识事物,最终化成我们的知识的过程。人的精神成长说穿了也就是“识”的过程。而像我们之前说的“见”是我们“识别”事物的第一感官,因此我们很容易相信,并且认定“看见”了,我们就能够“认识”。
但在我看来“看见”也是要分层次的。片面的,不完整的“看见”其实反而会造成我们认识上的错误。我在高球场上常常看到不少球友试图模仿一些高球明星的动作,认为只要模仿到位了就也能到处相似的球。然而我们不仅要问一句所谓的“看见”,是及惊鸿一瞥,还是细细“观察”呢?“观察”过后是否有“分析”和“消化”呢?
其实高球并不难,体能上的要求并不高,而且动作非常的简单。事实上在击球的要求上,我们甚至要求动作的稳定和流畅,除了挥舞球杆的手臂外,尽量不要有多余的动作,保持身体的平衡。要知道光“看见”不代表就能够获得“知识”。
我们要最终获得这些成名高球手的“知识”,必须要经过“认识”的过程,了解他们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技术,原理,思路,情况,继而解构分析,再通过思考和练习,最终才会转变为知识。其实不光是高球,不管学习什么都不能好高骛远,仅仅模仿他人,而是需要打好基本功,学习原理,才会最终学习的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知识。
要知道每一个成功的有个人特点的高球手,都是通过千锤百炼,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做到我们仅仅通过电视屏幕那一刹那的动作的。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大家“见识”是一个过程,不到仅仅看到他人“见识”的结果,更重要的是学习到“结果”背后的“过程”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获得真正的“见识”。
更多精彩资讯 请扫码关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