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奇文化传媒

ChatGPT能替代记者职业吗?——孙瑞祥教授在全球首次“ChatGPT文学作品研讨会”上的演讲 

 

  ChatGPT能替代记者职业吗?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孙瑞祥教授在全球首次“ChatGPT文学作品研讨会”上的演讲

【题记】2023年3月3日,由全球校友峰会加拿大委员会主办的“ChatGPT文学作品研讨会”在多伦多线上举行,通过YouTube直播。此次研讨会是全球首次以ChatGPT与文学创作为主题的国际性高端论坛,海内外多家媒体予以报道,产生了很大社会反响。研讨会上,孙瑞祥教授应邀以“ChatGPT的新闻报道测试及其影响分析”为题发表演讲,并回答了来自新闻界的普遍疑虑:ChatGPT能替代记者职业吗?孙瑞祥先生是新闻传播学教授、资深媒体人,新闻从业四十余年。特刊发他的演讲提纲。

各位朋友好。我很荣幸受邀在被称之为全球首次“ChatGPT文学作品研讨会”上发言。我在大学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四十年,其间在中国的传统纸媒做记者十余年,退休后加盟加拿大的网络新媒体近四年。非常关注ChatGPT的横空出世对记者职业的影响这一话题,借此机会谈谈我的看法。

2022年11月30日,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了一款基于大模型技术实现的名为ChatGPT的通用聊天机器人,数周内便风靡全球,甚至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人工智能竞赛。ChatGPT是继语音、图像视频识别技术之后最复杂的语言识别技术突破,也是基于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的感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跨越。成为时下区块链行业最热门的话题,与之相关的 AIGC(人工智能生产内容)行业也再度兴起。

ChatGPT的问世在全球引发了不小震动,一些预言家早早出来放话,说有21个职业即将被替代,包括记者、教师、音乐家、图书管理员、数据分析师、平面设计师等等。有媒体人感叹:“躲过了前几年的写稿机器人,没想到又遭遇了横空出世的ChatGPT,当记者好难!”其实,记者职业自16世纪发轫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开始就与新技术的发展相伴而生,如影随形。媒介史上任何一次传播形态的嬗变无不与新技术的推进密切相关,包括从纸媒到广播、电视、互联网,媒体人早已是“曾经沧海”了。

远的不说,近年AI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就是典型。2006年美国一款写作机器人自动生成了一篇财经金融类报道;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智能写作大出风头;2015年腾讯第一篇财经新闻《8月CPI涨2%创12个月新高》落地;2015年新华社推出“快笔小新”,在体育财经等领域大显身手……

与以往不同,ChatGPT的闯入为什么会让媒体人感到特别不安,因为它的普及速度太快、功能太强大了。ChatGPT刚刚发布两个月,月活跃用户就超过了1个亿,达到这一规模Facebook用了4.5年,谷歌用了将近一年。ChatGPT所引发的新一轮技术升级、产业重构、资本狂潮来势汹汹,包括对传媒业的挑战。

难能可贵的是,在普罗大众面前ChatGPT没有技术门槛,人人可以方便使用,亲和力极强,经济价值和情绪价值超高。ChatGPT不仅仅是个聊天工具,还可以写代码、写情书、写论文、做广告文案、媒体策划、法律文件、在线问诊、编写情景脚本、诗歌、小说、拟定旅游路线、回答脑筋急转弯等等,可谓有求必应。自公测以来网友纷纷试水,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和新奇的玩法都被晒了出来,不啻一次民众的网络大狂欢。

近期,我从记者的角度对ChatGPT做过多次测试,包括写消息、见闻、评论、提建议、搜集背景资料等等,获得了一些使用体验和初步认识,归纳如下:

一、ChatGPT能够较好呈现新闻报道的基本模式和写作框架,包括倒金字塔、客观叙事、平衡报道,以及见闻写作的第一人称使用等等。它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完成一些基础性工作环节,包括搜集选题资料、汇总发布资讯、整理数据等,有助于提升内容的创作效率。

二、因为 ChatGPT是用全网数据库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提取,所以只有存量内容,没有增量信息,2021年以前的信息和背景资料比较丰富。从质量上看新闻写作能力尚显幼稚,新闻价值不高,时效性不强,捕捉不到吸睛亮点。

三、ChatGPT可以发表评论和观点,符合评论基本写作规范,但缺乏个性,泛泛而论,很多表述都是正确的废话、永恒的真理。行文错误率较高,文稿达不到发表的水平,不经过重新编辑无法直接使用。

四、ChatGPT没有在场感,没有新发现,没有原创,无法完成深度报道、人物特写、新闻评论等需要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体裁,缺乏思辨性、导向性以及人文情怀。基于语料库、大数据的ChatGPT,无法保证新闻要素的完整和真实。

五、ChatGPT的作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对问题的设计,过于笼统的提问难以获得理想答案,也容易导致出现不实内容,这是人机对话的一个新课题。

我的基本结论是:ChatGPT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新闻学、传播学的某些认知,但它不能也绝不可能代替记者职业。正如ChatGPT 自已所言:“我是一个机器学习模型,不像人类那样拥有意识或自我意识。我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感受情绪或体验世界。”

美国新闻可信度评估与研究机构NewsGuard对ChatGPT进行了测试,研究人员向它提出了充满阴谋论和虚假叙述的问题,结果它以新闻、散文和电视脚本的形式写出了文章,在几秒钟内编成大量看上去令人信服却毫无信源的内容。有研究者认为,对于虚假信息传播者来说,生成技术可以使虚假信息成本更低廉、更容易产生。“这个工具将成为互联网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传播错误信息的工具。”

ChatGPT实际上是从人类海量语言数据、知识库中学习训练而来,如果人类完全依赖于它,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、语言思考和能力训练,那是非常可悲和可怕的。就目前情况看,聊天机器人参与新闻生产不排除会拉低整个新闻传媒业水准,使之走向平庸化和程式化,这里令人所担心的。

ChatGPT热闹的当下需要我们的冷思考,近来有几个动向值得注意:

一、《华尔街日报》等开始批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,称其利用他们的文章来训练人工智能,没有支付费用。“任何想要使用记者的作品来训练人工智能的公司,都应该获得授权。”

二、在AI学界,知名机器学习会议之一ICML(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)最近宣布,禁止发表包含从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,例如 ChatGPT的论文(相关研究除外)。

三、巴黎政治大学宣布,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软件完成任何书面作业或演示文稿,除非是出于特定的课程目的,并有课程负责人监督。此举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,使用相关软件的学生或面临被开除的惩罚。

四、美国纽约市和西雅图的部分公立学校已禁止使用ChatGPT完成作业,一些美国大学则宣布计划增加手写论文和口头考试的比重。

当然,ChatGPT的故事才刚刚开始,我们对它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,对机器人责备求全是不现实的,一切结论都还为之过早。最后,我想归纳三句话:

1.ChatGPT为人类驾驭复杂生活插上了更加轻便的翅膀;

2.人造的ChatGPT终将由人来解决所面临的种种问题;

3.我的态度是:积极拥抱,谨慎乐观,影响有限,未来可期。

孙瑞祥Jack Sun简介:

新闻学教授、文学博士,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。原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。加拿大传奇文化传媒网总编辑,多伦多音乐学院影视传媒系特聘教授。加拿大观察、北美瞭望、瑞祥视界、瑞祥文创工作室创办人。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高级顾问, “英国女王勋章”获得者。

更多精彩资讯 请扫码关注